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问题导向、创新精神、“绣花功夫”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特别是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注重把毗邻地区整体性党建思维贯穿到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全过程,把组织力渗透到基层治理最活跃的细胞上,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效能。

  理念融合,在行动自觉上凝聚一体化高度共识

  昆山坚持把思想融合作为党建引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以坚强党性凝聚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联学互访谋共识。发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水乳交融的优势,各领域各条线常态化开展联学联建,创新开展“初心之旅”走看学做比活动,举办“初心号”长三角党建教育城际巴士、“安亭、花桥、白鹤三地书记思享汇”等特色品牌活动,汲取毗邻地区发展理念、成功经验,打造“行走的红色党课”,近万名党员参与沉浸式、体验式、实境式学习。

  借鉴取经提能力。对标对表长三角地区基层党建先进典型,实施示范培塑“2030”计划,常态举办“昆玉头雁·书记开讲”活动,依托李威利两新党建研究室、肖素华楼宇党建工作室等平台,定期邀请优秀书记来昆授课辅导,组织本地书记参加嘉昆太同圈论坛、“城界”党建等活动,成功培育全省“百名示范”“千名领先”书记26名。

  借脑引智觅良策。牵头成立长三角区域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和党刊融创联盟,积极借助中浦院昆山分院、长三角党建智库联盟、高校院所等优势资源,在集宿区治理、红色物业等方面借智借力、破题攻坚。创新实施“‘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书记项目,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力量聚合,在攻坚克难中打造一体化善治样本

  昆山坚持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加强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要素,不断完善区域融合、互联互通的跨界治理模式。组织联动优合作。系统推进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国有企业、两新组织开展结对共建,聚焦区域联防联控、拆违整治等治理难题,广泛组建行动支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联动治理。如花桥、安亭围绕新东地块整治工作,组建“双城共建”行动支部,啃下沪苏交界“最硬骨头”;城管部门探索建立嘉昆太地区一体化执法协作模式,深入打击跨区域建筑垃圾偷运偷倒等行为。

  党员联手当先锋。实施流动党员“昆玉暖心”行动,重点发挥沪昆通勤党员,特别是5000多名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昆山的“星期天先锋”作用,组建先锋团队33个,形成法律、教育、调解等6大类服务项目,在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星期天先锋”成为基层治理的“带路人”。

  阵地联建强赋能。持续拓展“海棠花红”三级党群服务体系覆盖面,搭建沪苏昆交通一体化执法站党群服务点等一批枢纽型党建阵地,集成培训交流、执法协商、纠纷调解等功能,发布“风送海棠”等党群服务项目6大类117项,为执法队伍和服务对象提供便利和服务,实现“党建与业务共进、执法与服务同步、治理与管理并重”。

  资源整合,在惠民利民上释放一体化民生红利

  昆山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跨区域民生服务从“简单连接”转向“精准对接”,不断提升协同地区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建、交通等部门党组织通过成立党建联盟、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统筹引领跨区域生产、生活等要素布局,打通对接上海道路8条,对接苏州、太仓、常熟等道路23条,开通毗邻公交线路12条,沪苏轨交双“11号线”在昆山无缝对接,区域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促进公共服务共融共享。实施高质量机关党建助企惠民行动,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民生服务“一卡通行”,发动医院、学校与上海瑞金、上师大等超20家高端医疗、教育机构开展结对共建,落地合作办学项目4个、卫生健康合作项目109项,全力打造同城化便捷“生活圈”。

  促进绿色生态同治同行。以党建联建持续深化区域污染防控、环境应急、“联合河湖长”等机制,建立示范区“四地九镇”河湖一体化管护机制,开展区域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全区域协同治理,会同吴江、吴中等地积极推动澄湖片区协同发展,解决生态廊道建设、浏河治理等一批生态治理难题,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勇说,昆山将坚持以党建协同深化与嘉定、太仓等毗邻地区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协同治理,聚焦共同富裕、治理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化完善广泛吸纳、优势互补、互助共建的联动治理模式,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做出更多昆山贡献。(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