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账户实时可视可查“司库”上线,泰州国企资金大管家上岗

  日前,记者在泰州市国资委财务监管处看到一个“能干”的司库“大管家”。现场打开“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管理系统,宛如乘坐在智能管理驾驶舱里,大屏的主体色为深蓝色,红色的数字清晰地显示着1个月内到期的债务等详细数据。通过泰州城投集团的管理驾驶舱,可以看到实时的整体资金规模,以及资金在各子公司和各银行的分布情况;通过泰州交通产业集团的交易提醒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集团及下属单位对外大额支付的预警信息,这是泰州司库体系风险防控及预警功能的具体体现。

  “司库”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发展到清朝成为负责财物出纳的官署机构。如今,司库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资金管理模式,有企业的内部“央行”之称。今年2月,泰州市国资委在泰州市金控集团率先试点建立“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系统,在总结泰州市金控集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其他6家市管企业司库体系建设。截至目前,7家市管企业司库体系1.0版本基本建成,近50家银行银企直连上线,接入账户数量2556户,银行账户覆盖率96%,实现所有子企业银行账户全部可视、资金流动全部可溯。大额资金支出阈值预警、债务到期预警提示、异常支付预警等功能同时实现,比如针对债务到期预警,系统在债务到期前30天发出预警提示,并同步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进行弹窗提醒,有效避免技术性违约风险。

  “‘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的建设,标志着全市国有资产财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银行账户实时查询、网银‘密钥’合众为一、大额资金及时归集和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所有银行账户余额实时可视,过往明细追溯可查。”泰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黄红旗介绍,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泰州市国有企业积极探索资金管控模式,资金管理效能和资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但仍存在资金集中度不够、配置效率不高、风险防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7家市管企业涉及各类银行50多家、银行账户2600多个,难以准确、实时掌握资金余额及流向,给资金管理带来了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对于账户的状态变化无法实时掌控,导致集团内部金融资源浪费,难以归集使用。对于借款偿还也无法精准安排备付资金,易导致高存款、高负债、高利息“三高”现象并存。以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为例,某集团2023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6.01亿元,剔除不可动用的债券及专项资金8.1亿元后,可动用资金7.91亿元,其中集团本部可动用资金仅0.87亿元。同期,集团约有50.8亿元资金需求,若内部资金可充分调剂使用,2024年1月仅需增加外部融资42.89亿元。实际仅调集资金1亿元,新增融资49.80亿元,以2023年度综合融资成本计算,约多支出资金成本3206.24万元/年。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国资监管以及国企业务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司库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确保资金“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泰州金控集团财务部工作人员王致清介绍,上线司库系统后,集团网银盾数量减少到30个,回单打印从原来的3至4小时到现在只需要1分钟,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泰州交通集团是市管企业中首家试点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的企业,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司库系统有点像三峡大坝,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通过资金归集帮助企业实现削峰平谷。比如某家子企业有资金需求、另一家子企业有资金盈余的时候,内部就可以实现调剂。仅今年上半年,泰州交通集团已经归集资金超过41亿元,笔数达3200多笔,节约资金成本约2400万元。负责平台系统建设的招商银行泰州分行行长徐一介绍,平台集成“1+7”驾驶舱监管大屏,“1”就是国资委层面展示全市整体的债务情况,“7”是7家市管企业明细的贷款余额、期限结构分布、还本付息计划、融资成本分析数据。据泰州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来说,管理大屏对于泰州市国企单位的债务实现自上而下、由总到分的穿透式管理。从国资委层面而言,对企业资金监管有了抓手,透过驾驶舱监管大屏既能实时掌握所监管企业所有银行账户、余额及收支情况,又能够逐级下探,分析某一家国企下个月的还本付息规模和资金储备情况,将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落到实处。在企业层面,实现“归集管理”,每日将子企业银行账户余额统一上划至总部设置的资金池,第二日再根据需要下拨回子企业。

  “司库建设不是一场运动,还需久久为功!”黄红旗表示,虽然司库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实现,但后续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该市将持续完善对接全面预算、OA、费控等业务系统,逐步建成“智能友好、穿透可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司库系统。( 赵晓勇 龚晨曦 周启文 汪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