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江苏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达14个,已超去年全年的13个;全国共有49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江苏占近三成,拔得头筹。新华日报·交汇点近日对这一喜讯的独家报道,获得大量转载,引发广泛关注。

  在创新药领域,江苏早已是“学霸”,近两年成绩格外亮眼:2023年9个、2024年13个创新药获批,数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一。

  透过成绩,我们能看到什么?江苏创新药何以爆发?

  锁定“产业靶点”,沃土育出绚丽花朵

  近日,记者与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的几位干部聊到江苏创新药成绩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好。的确,沃土才能育出绚丽花朵。过去两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在15%左右,位居全国第一。

  就像在创新药研发中抓住药物靶点这个突破口一样,江苏在全国较早锁定生物医药这一“产业靶点”,集中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全力培育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将之作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2006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在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这是苏州首个聚焦生物医药的核心载体,定位为创新药研发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孵化基地。BioBAY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引入早期研发企业,奠定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框架。如今,BioBAY集聚620余家医药创新企业、近3.5万名研发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兴疗法等优势赛道。

  至去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已吸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相关企业超2000家,产值达1655亿元。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3个单项位列全国第一。

  这份权威报告中,综合竞争力进入前十的江苏园区还有南京生物医药谷、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起步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已集聚企业1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23家、高新技术企业252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41家、上市企业10家。

  聚焦企业这个微观层面,我们看到,业内权威的“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评比中,江苏入选企业由2022年度的12家增加到2023年度的15家、2024年度的16家,入选数量连续3年全国最多。16家企业中,连云港4家,苏州、泰州均有3家,南京2家,无锡、镇江、南通和徐州各1家;9家企业进入50强,其中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分列第八、第九位;5家企业入围 “2024年研发强度工业企业”子榜单10强,数量全国第一,其中信达生物居于榜首。

  在BioBAY,2011年成立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如今是手握16个创新药的千亿市值上市企业,还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创新药成绩单上,并非行业龙头独领风骚,也有初创型、成长型企业的身影。如位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征祥医药研发的玛硒洛沙韦片今年7月获批上市,驯鹿生物研发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2023年起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做强创新平台,矢志攻坚“十年磨一剑”

  创新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众多患者点燃生命希望,堪称生物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业内常用3个“十”形容创新药研发之难——十亿美元投入、十年研发周期、十分之一成功率。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的利厄替尼片,今年年初获批上市。“在最初的分子设计阶段,团队就坚定选择了原始创新之路。当时,该药物的作用靶点在国际上尚属空白,我们的探索极具前瞻性与挑战性。”该公司首席战略官宋婷婷告诉记者,“从2015年临床候选分子通过验证开始,步步闯关,这个创新药恰好走过10年历程。这份付出值得!”

  在江苏,锚定创新药这块前沿领域、创新高地,众多药企投入高额资金,大量科研人员矢志攻坚。

  6月底,我国首个“铂耐药”卵巢癌全人群适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江苏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获批上市。记者近日从该公司获悉,该药首批处方已陆续开出。

  该药由依托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建设的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先声药业有关人士介绍,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抗肿瘤、中枢神经疾病,既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在前5年累计研发投入达20亿元,后5年增至近80亿元,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科研团队合作,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双轮驱动”。

  省科技厅介绍,江苏围绕生物医药创制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多学科融合、集成高效的平台支撑体系,既有江苏单位牵头打造的7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3月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肩负重要使命——聚焦生物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承担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公共平台体系建设、机制体制政策创新等任务。该中心副主任王勰告诉记者,中心组织“揭榜挂帅”,集聚全国优势力量开展集中攻关。目前,“揭榜挂帅”项目已立项66个,包括21项突破性关键技术,如saRNA药物(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药物)“RAG-01”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saRNA药物。在苏州城东,吴淞江水环绕的桑田科学岛上,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总部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计划明年6月竣工交付,为打造生物药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造更佳条件。

  打好政策“组合拳”,协同造就好生态

  创新药研发开花结果,既有赖于医药企业、科研人员锲而不舍的内驱力量,也得益于支持、助力创新药发展的外部生态。

  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早,且始终重视该产业的发展,打出政策“组合拳”。记者搜索发现,10年来省级层面多个重磅文件涉及或专门面向生物医药产业。2018年《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均包含给予创新药研发的支持措施。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首的便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省科技厅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部署生物医药领域各类科技计划1400多项。在推动技术攻关方面,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支持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项目承担主体、成果转化主体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制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机制创新,为创新药研发、上市助力。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将生产工序的各环节进行划分,在不同场地生产,每个生产场地负责各自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产品质量全面负责。今年,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这是江苏首个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品种。苏州工业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总监倪美华透露,园区将在盛迪亚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深化试点,并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展制度创新探索。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新药检测、质谱分析、基因测序等服务。该平台运营企业负责人阚苏立介绍,最近两年平台为南京生物医药谷内14家创新企业提供药物质量研究、生物安全性评价、多组学研究等新药创制一站式服务。由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承建的江苏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画像”,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实现融资发展。2019年成立以来,平台举办20多场活动,服务280多家企业。

  智力支持,是备受关注的加分项。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33家知名高校设立的研究院以及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滕文东说,西交利物浦大学慧湖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等“政校企”携手共建的产业学院成立后,一批产业教授走马上任,毕业生们走出校门就能跨入本地药企。慧湖药学院成立近5年,已与恒瑞医药等10余家药企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与6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度嵌入本土生物医药产业链。

  创新药研发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高投入、一面是高回报。成功的靶点药物能够带来巨大收益,成功的“产业靶点”同样能创造巨大价值,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十年磨一剑”,江苏创新药迈入收获的季节。

  但,这只是新的起点。从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到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家给予创新药的政策利好不断。一系列务实举措在发力:位于南京、苏州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门在全省高新区实施“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聚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赛道;苏州工业园区在“AI+生命科学”率先布局,利用AI加速药物研发创新……江苏创新药的明天会更美。(徐冠英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