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文化重镇和工业摇篮。近年来,无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和产业升级的深入实施,无锡正逐步从传统的“制造之城”向“创新之城”“创意之城”转变。

无锡市委网信办联合新华网江苏频道推出“无锡观察”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无锡在经济社会、产业创新、历史文化、生态文旅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展望,通过深入采访与实地调研,挖掘无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独特魅力。

新华网南京8月18日电(张本甫)以“爱国奋斗·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近日在无锡举行。这场汇聚3000余位海内外嘉宾的盛会,不仅亮出了“全市人才总量230万人、高层次人才19.2万人”的优异成绩单,更以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全链条创新实践,持续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城市引才品牌。

从“校友经济”撬动122.5亿元投资,到产教融合让80%实训人才留锡;从“房票秒兑”的安居便利,到AI赋能人才工作,无锡正以产业为基、政策为翼、服务为桥,让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

引才:校友为纽 产业为基 织密全球聚才网

“若不是浙大师兄的推荐,我可能错过无锡这条半导体产业链的‘黄金赛道’。”来自黑龙江的小伙李猛的创业故事,是无锡“校友经济”引才的生动注脚。2023年,他带着半导体贴片机项目落户无锡,在校友协助下快速融入本地产业生态。如今,李猛已担任浙江大学无锡校友会青年分会副秘书长,为无锡引才接续贡献力量。

在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的子活动——首届太湖湾校友经济双招双引合作交流会上,这样的案例进一步“提档升级”:14个校友投资合作项目涵盖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总投资达122.5亿元,与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太湖湾校友经济双招双引合作交流会

“‘校友经济’不是简单的‘校友联谊’,而是要变成‘与城市发展联合’的新引擎。”无锡市校友企业家联盟首任轮值主席冯立正表示。该联盟由100家高校无锡校友会企业家分会组建,构建“高校+城市+产业+资本”的新型“双招双引”矩阵。数据显示,无锡已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六大“校友经济”高地,仅清华大学在锡注册校友就达800余人,江南大学校友在锡创办或任职的企业达84家,其中15家已上市。

海外引才同样“靶向精准”。在2025海外人才创业项目中国行(无锡)专场,来自美国、英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24个海外人才创业项目负责人分别围绕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进行项目路演。无锡市相关园区招商部门、投融资机构,各海智基地、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及学会组织负责人近百人参加,并就有意向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对接与交流。

与此同时,政策体系的“分层发力”让引才更精准。无锡市升级“太湖人才计划”,对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除了“太湖人才计划”,无锡相继出台“锡引惠才”12条、优秀大学生“锡引”工程、“助企惠才”10条、“强智聚才”工程等政策,构建起从诺贝尔奖得主、中外院士到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全维度、覆盖式人才支持政策。

育才:产教融合 实战淬炼 锻造产业生力军

“课本上啃了3个月的理论似懂非懂,在车间跟着工程师调一次设备就全明白了。”力芯微电子工程师周昊的成长,印证了无锡“实战化”育才的成效。2022年,他作为无锡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首期学员,参与芯片流片封测全流程,2024年毕业后,即入职直接参与核心流程工作。

无锡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暑期班

这所实训学院的“硬核”之处,在于让教学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在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30所高校达成“学分互认”后,企业将岗位需求拆解成教学模块,集成电路课程教案每季度更新,确保“教的就是企业要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生陈彬彬在实训学院参与智能仓储项目开发,课程结束即获企业邀约,如今已成为芯片测试技术骨干。

截至2025年,该学院已向无锡企业输送1271名技术人才,近80%学员选择留锡。“通过实训招聘的人才,试用期考核通过率比普通校招高40%,岗位适应期缩短近半年时间。”某半导体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说。

青年创业者的“托举式”成长更显“政策温度”。江南大学毕业生李磊带着环保材料项目创业时,曾因场地和资金犯愁。宜兴市工作人员主动联系,90天免费创业驿站解决落脚问题,30万元项目资助快速到账,还匹配了行业导师。

对高层次人才,无锡注重将引才育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8月8日,2025无锡锡山产才融合发展主题交流活动暨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无锡行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国高校院所和科研单位的17名博士后导师及博士后走进锡山,被聘为“无锡市产业发展博士顾问”。现场发布了40家企业的项目需求,导师及博士后们与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

这种“全周期培育”同样体现在与高校的合作中。无锡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共建“2+1”模式,提供未来技术奖学金和创新基金,共建9个新型研发机构,落地195个产学研项目。

留才:服务暖心 宜居为基 编织甜蜜生活网

“原以为购房补贴要等三个多月,没想到12万元房票直接抵房款,10天就敲定了新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蒋晓航高兴地说。在无锡,人才房票政策正以“秒兑现”打破传统补贴的“等待痛点”。新吴区率先试点“房票直接抵扣房款”,A类人才叠加享受相关政策后最高可获600万元补贴;锡山区博士生房票达30万元,叠加房企9折优惠和契税减免,一套120平米的房子能省近40万元。这种政府、市场、人才三方协力的模式,正为无锡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安居根基。

“人才房优惠购”政策解读

除了购房优惠,3万多套人才公寓为留锡人才构筑起“过渡港湾”。从单人间到家庭套房,人才实现拎包入住,租金仅为市场价的70%左右。“在青年驿站住了1个月,找到工作后申请人才公寓,全程线上操作,没跑一次窗口。”江南大学毕业生王新说。

服务的“甜味”更渗透在生活日常。“95后”工程师袁峰的手机里,“人才码”是高频使用的小程序:上周在火锅店享受7.7折,服务员额外送了奶茶;带父母逛鼋头渚,凭码免了门票;买咖啡时,系统还提醒“本月免费券未使用”。目前,无锡700多家单位加入“人才友好生态圈”,覆盖餐饮、购物、文旅等多个场景,为人才构筑宜居生活环境。

不仅如此,AI赋能让人才办事更便捷:拍张身份证自动填充政策申报信息,人才码核销直接跳转支付,找人才公寓能VR看房。“以前办落户要跑三个窗口,现在躺床上刷10分钟手机全搞定。”“海归”博士李国胜说。目前,该小程序已整合29项服务,2025年累计服务超20万人次。

情感联结的“巧思”则让人才与城市“羁绊”更深。100余位专家学者在阳山桃林认领桃树,每棵树旁都镌刻着名字。“桃花开了记得拍张照发来”“今年桃子甜不甜”——对一草一木的牵挂,成为人才与城市更为持久的情感纽带。

用才:破格举荐 资金支持 释放人才新动能

在“创投无锡”活动上,海外人才带来的量子科技项目仅15分钟路演就成功获得融资。无锡创办的“创投无锡”品牌和“太湖杯”大赛等公益性路演平台,体现的是对创业人才最直接的支持。

“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

其中,“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了5年,累计吸引超过2万个项目,奖金总额也从30万元跃升至230万元,吸引了500多个项目成功落地。截至目前,共计29家参赛企业获得1.151亿元无锡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加持。“创投无锡”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174期的路演活动,累计帮助国内外1000多个项目在资本市场亮相,中科微至、航亚科技等企业已成功登陆科创板。

在人才评价体系上,无锡不断出新招出实招,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今年,惠山区推出“惠・鹏飞”英才计划2.0,探索构建以认定为主、评审为辅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以赛代评”“以投代评”“以评代评”“以荐代评”,在惠山经开区试点启动“人才自主创新区”改革,以自主评审、自主认定、自主施策等三方面举措提升工作灵活性和人才竞争力,向新型研发机构、院士领衔的或符合“三新四强五未来”产业方向的重点企业赋予创新人才项目自主评审权和人才“破格举荐权”。用人单位可自主选拔、评定人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久。

以城之名,礼遇人才。无锡正接续写好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以更暖心的环境和更周到的服务,打造海内外英才放飞梦想的“诗和远方”,书写人与城同频共振、共赴未来的美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