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24日电(记者陈席元)9月23日,南京大学发布“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由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牵头,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伊儒会通的中华清真寺图谱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个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想象一下,隐于方志古画中的古城风貌,正挣脱二维束缚,在你眼前全景铺展……这就是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团队正在开展的创新实践。他们用无人机、人工智能与建模等工具还原历史影像,让一座座古城“穿越时空”,力图实现“文明的可视化”。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教授表示,中华古城的保护与传承,是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纽带,更是推动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共同责任。团队充分发挥南京大学的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发展优势,全力探索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古城保护打造数据基座、提炼工作标准、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城,每座老府城、老县城的传统风貌如何,历史文脉何在?需加保护的老城及历史街区如何划定,如何监测?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难题。

  2024年8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南京大学建筑、历史地理、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信息工程、计算机视觉等专业的多学科团队,系统采集中华古城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编绘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制图单位的古城历史卫星影像地图,搭建古城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展示古城古今的变化细节。

  南京大学团队已收集处理分析陕西、河南、江苏、福建四省全域的历史遥感影像,并查阅历史文献、实地测绘,进行实景三维重构、人工智能工具辅助生成,编绘了近500个县(市、区)的老城历史影像地图。团队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了多个重点古城的实景三维重构,经解算生成地面采样精度达3厘米的高清模型。

  “古城是文明信息的空间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少古城的原真风貌被破坏。在县域层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古城,开发的程度虽然不高,但古城保护的人、财、物资源不足,也更需要专业指导。”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教授坦言。团队希望用数字技术保存、还原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将在数字化平台中融入古城的建筑、方志、绘画、声音等信息,让大家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表示,古城保护是全球性挑战和难题,不同地方的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和可能性。“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本身也是探索方式之一,项目从较大时空尺度上提出了观察城市古今变化的方法,并结合文献、人工智能图像分析和田野调查划定古城保护建议区域。

  陈云松表示,面向千年文脉赓续的历史重任,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将继续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数智融合为路径,探索文明传承的“中国范式”,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保护贡献东方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