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亢 张展鹏 王恒志

  这是天地的馈赠:582公里海岸线、近海平均风速超7.6米/秒,年均逾2280小时的光照——盐城追风逐日,不负自然禀赋,新能源并网容量在长三角率先突破2000万千瓦,产业向新“风生水起”,跻身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这是城市的底色:大海蓝、海盐白、湿地绿,叠加新四军文化的红——盐城文脉赓续“风华正茂”,千年盐渎的传统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万物并育的湿地文化涵养出坚韧刚毅的城市品格,撑开了汇通包融的城市胸襟。

  这是金秋的收获。秋分时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名片的盐城,迎来2025全球滨海论坛,3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黄海之滨,探讨保护与发展的盐城路径,共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道。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日落景象(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产业“风光”

  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最大的城市,盐城得天独厚:沿海的有效风能时数多,近海风功率密度大,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不甘于“等风来”,盐城矢志做抢抓机遇的“追风人”。2006年,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20万千瓦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在东台开工,盐城由此驭风前行,开始书写风电产业传奇:

  从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并网发电到2016年全国首个商业运营的海上风电项目投运,数年间屡攀新高的盐城逐渐聚齐了国家能源、华电、华能、国投电力、三峡新能源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目前盐城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73万千瓦,约占全国12.8%,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迎风而上的盐城,站立在了时代的“风口”。

  今年8月26日,黄海海域,巨大的风机叶片与轮毂在142米高空实现精准对接,江苏海上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顺利完成吊装。此项目是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85.5千米。从陆上到滩涂再到深海,盐城乘风破浪,不断拓展风电开发新版图。

  唯有深耕,才能不负天赋资源,赢得产业发展的无限风光。

  随着风电开发空间的不断打开,盐城意识到单纯追求风电装机容量的扩张无法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盐城市有了更远大的城市抱负——打造“发电、装备、制造、应用、科创”于一体的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

  继2009年开建大丰风电产业园后,盐城又在射阳、阜宁、东台等地兴建风电装备园区,汇集了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风电整机全国前五强企业中的3家,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料等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目前风电产业链在盐城全线贯通,实现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全覆盖,全年产出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

在盐城东台海滨拍摄的光伏、风电项目(2023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追风”,追出“海上风电第一城”的美誉;“逐日”,造就千亿规模的光伏产业地标。

  每年约有300个晴天、大自然格外“赏光”的盐城,备受光伏企业青睐,包括天合、阿特斯、协鑫在内,全国前10强中有7家入驻,一大批配套产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囊括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关键领域。盐城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组件产能分别约占全国9%、12%,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板下多种水生物自在游弋,合力拉开一幅幅生动的产业画卷。盐城近四成面积是滩涂湿地,过去大片浅水区开发受限近乎“沉睡”,而今,“渔光互补”让这些水面焕发新生——上方光伏发电、下方养殖水产,48个建成项目综合利用沿海水域约6万亩;另有35个在建及储备项目蓄势待发。

  抓住一时“风口”实属不易,将其变成持久“风向”更为难得。如何让靠天吃饭的“风光”,克服间隙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实现高效就地消纳?盐城持续发力延长新能源产业链,加快挺进氢能、储能两大未来产业。从风光无限到风光好用,盐城正在闯出一条新路——“风光氢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体系逐渐成型。

  行走在盐城街头,崭新的新能源共享单车格外“吸睛”,每辆车配备便携式储氢瓶,体验者们纷纷感慨“好骑、省力”。作为江苏首批清洁能源高比例消纳示范城市,盐城谋划布局氢能“制储运输用”全链条,一系列“以绿制绿”项目落地开建。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中,盐城绿氢制储运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入选,采用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碱性电解槽气液分离技术,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氢2000吨。

  “构建‘绿电+氢能’模式,既具技术引领性,又具经济可行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董伟指出,盐城项目有效解决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的路径问题,助力企业突破欧美国际贸易“碳壁垒”;另一方面,探索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助力高耗能产业深度脱碳。

工作人员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办公(2024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能碳智慧管理大屏上,企业用电、绿电占比、碳排放数据实时跳动,碳盘查报告可“一键生成”;园区主动对接国内外双碳领域知名管理机构,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标准与国际接轨。

  盐城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3年前即差异化建设三大零碳产业园,成为“碳路”先锋:大丰港聚焦“绿电+氢能”,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为园区企业提供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务;射阳港围绕“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发布了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地方标准,全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标准策源地;滨海港立足“绿电+冷能”,催生“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等多类场景。

在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工厂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自行车进行质检(2025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我们就是奔着稳定可溯源的绿电而来。”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工厂相关负责人说,公司旗下Forever Blu品牌瞄准海外市场,必须做到绿电可追溯,所以选择盐城建成唯一专属工厂,年产能将达20万辆。

  “永”续动能,持“久”发力。从依赖土地、资源、政策的“老三样”,转向以绿电为核心的“新引力”,一场深刻的产业发展模式变革,正在黄海之滨加速推进。从“资源引产业”到“绿能聚产业”,盐城用产业“风光”照亮城市发展前景。

  文化“风潮”

  不仅是新能源赛道上的“产业先锋”,盐城也是文化时尚的“赶潮人”。

  走进装修简约、清爽悦目的1956星剧场,沐浴着透过天窗洒下的自然光,点一杯咖啡,读读喜欢的书;或是步入设备先进的小剧场,满心欢喜欣赏脱口秀和音乐剧,在开心麻花与法国咖啡戏剧之间做“幸福的选择”——这是不少盐城市民的日常。

  1956星剧场前身为盐城电影院,经历近70年风雨,现在化身集剧场、人文书店、文创美学、艺术展览与咖啡茶饮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除它之外,盐城还打造了55个便民小剧场,当前正是为期三个月的“小剧场艺术季”,兼具国风韵味与先锋创意的68部剧目轮番上演。

  21个特色文化街区、36家文博场馆、56座小剧场、3000多家阅读新空间……正如漫长海岸线上独特的“潮汐森林”装点沙滩,盐城文化也蔚然成林,枝繁叶茂,为城市空间增添了不少艺术的表达。

  一衣带水、双城故事、浪漫满屋、花好月圆,盐城东大门KK-PARK四大区域各具特色,凭借独特的场景优势,成为国内外诸多导演的“理想片场”。今年以来,已有40多部短剧在此完成取景拍摄。

  KK-PARK由江苏世纪新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管理,公司副总经理董正霞自称网文资深爱好者,随时能见到慕名已久的各路“大神”,她感觉“家乡越来越‘潮’”。

  当短剧的风吹到了盐城,精心培育多年的特色文化街区无缝承接,“总有一款适合”:KK-PARK国际元素丰富,燕舞(大纵湖)剧工厂营造浓郁的民国风,大丰知青农场生动还原那段岁月,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则重现董永七仙女爱情故事。

  一群舞者缓缓升起,好像化作了“仙女”,在空中自由游动;与此呼应,一只绚丽的凤凰展翅高飞——这是盐城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消费场景的场面之一。近年来以全息投影、AI交互等前沿技术赋能文旅商体,将静态观赏升级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们直呼“炫酷”。

  线下表演精彩纷呈,线上创作更是“网感拉满”。从成立江苏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到引入百余家数字视听企业形成产业体系,从发布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到启动首届“轻舟计划·短片季”,在这个构建“风光氢储”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城市,“从网文到短剧”的文化产业链悄然成型。

  参加完全国网络作家集体采风后,安徽省网络作协主席余同友用三个“xian”概括盐城印象:空气新“鲜”,丹顶鹤和麋鹿保护区有“仙”气,网络文学IP孵化全国领“先”。

  一面积极拥抱新业态,一面让传统艺术找到新表达。“梅花奖”获得者陈澄翻唱淮剧版《神女劈观》,一日点击量破百万,受到年轻观众追捧;历时三年,杨春用上万张手绘图,生动“复活”宋代古画里的鸟儿,《美丽的森林》在美国洛杉矶上映并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竞赛单元;之前专注于改编创作唐宋历史的“唐宋摇滚”,凭借《苏超第一等》强势出圈,细数热梗趣事,收获粉丝无数。

东台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栖息地(2025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文化如“盐”入味生活,有机融入文旅场景和城市肌理。从1956星剧场步行片刻,可达同获“重生”的竹林大饭店。不平整的水泥路、逼仄小弄堂里的虾糠馄饨、播放着《英雄本色》的录像厅……中老年人重拾“旧时光”,年轻人和孩子打开了传说中的“盲盒”故乡。

  “每一个巷口、拐角,都是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作为竹林大饭店和1956星剧场的总设计师,陈败觉得,两者如同老城区的文化“绿肺”,一呼一吸间,尽是文化脉动气息,也让人们清晰看到城市更新的方向。

  和陈败一样,设计师程华栋常年奔走于上海、盐城两地,也同为“行走的家乡推介人”。他感慨家乡“时尚度”与日俱增,文化“梧桐树”引来许多以往不敢期望的“金凤凰”。

  荷兰花海里上演《只有爱》实景演出,盐镇水街上勾勒出串场河畔的“最盐城”,九龙口边的淮剧小镇与淮剧《小镇》“融为一体”……盐城精心绘制演艺新图景,让“诗与远方”走到一处。

  走进即沉浸,全域打造“永不落幕的剧场”。当消费因情感共鸣而自然发生,盐城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超20%,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长超37%;西溪景区、淮剧小镇、聚龙湖景区分别入选“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泛白的潮头,一浪盖过一浪,汇聚成一道水墙,从东边地平线快速推移,这是条子泥奇观“一线潮”。活力迸发、勇立潮头,恰似盐城文化今日景象。

  城市“风骨”

  “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季节,亚热带季风浩浩荡荡吹过生生不息的土地,荷兰花海千亩百合花迎风绽放,黄海森林公园里各种林叶色彩斑斓,如“大自然打翻调色板”。

  美不胜收的风景背后,隐藏着盐城筚路蓝缕的发展史——

  百余年前,主张“实业救国”的张謇组织30万民工,在苏北沿海地区废灶兴垦,大丰属于主战场。“一碗泥巴半碗盐”的荒芜之地,逐渐被改造成良田沃土。荷兰花海开建后,本由盐工变来的棉农,再次化身“花农”,辛勤劳作让千万株郁金香在此盛放,获评“世界郁金香最佳景区”;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蜈蚣毒蛇满地爬……”1965年末,18名20岁左右的“拓荒人”来到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引水降盐、割茅翻垦,寻找适生树种,加上无数后来人接续奋战,终于成就今日华东地区的最大人工林。

  海风塑“骨”,玉汝于成。对抗恶劣环境锤炼出的坚韧顽强,终究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风貌。

  9月初,位于亭湖区东部的8000多亩农田里,水稻拔节生长。农户告诉记者,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1400斤和1100斤。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开发。盐城现已拥有300多万亩由盐碱地改造而来的农田,昔日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米粮仓。

  作为全国唯一反映中国海盐文明史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选址别具匠心,坐落于盐城市区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范仲淹在西溪任盐监时,主持修建海堰工程抵御海潮侵蚀,保护农田盐场,写下这句诗托物言志。不惧逆境昂扬向上的精神,如串场河水流淌至今。

  距海盐博物馆五公里,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1986年10月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4100多万人次。纪念馆和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以及248处红色遗址遗存、128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镇,串联起清晰的精神图谱。

  海盐文化的“厚重白”,遇到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炽热红”,城市风格由此更加鲜明:以铁一般的意志,克难制胜。

  1951年冬天,苏北大地冰天雪地,数十万挑河工顶着刺骨的寒风,在冻得坚硬如铁的土地上挥锹挖渠,哪怕手脚冻伤还坚持在工地,一副副“铁肩膀”,挑出了抗击淮河洪水的苏北灌溉总渠。

无人机拍摄的中国海油盐城滨海LNG项目(2023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时隔多年,绿能港工地又见“铁一般的意志”。建设者们夏天顶着近40度的高温,每天爬上近20层楼高的储罐;冬天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日行几万步保障施工现场安全。当地人取LNG谐音、亲切称呼他们为“老牛哥”。

  碧海蓝天映衬下,昵称“气墩墩”的LNG巨型储罐蔚为壮观,肩负的责任足够“敦实”——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能源枢纽站,保障长三角能源供应。

  “不怕天不怕地,只怕不能战胜我们自己;闯出一个天闯出一个地,闯出一个崭新的我和你。”悦达集团展厅里,贴着乔羽作词的《悦达人的歌》,铭刻着这家“中国500强企业”的奋斗历程。

  “闯出新天地”。从“两淮”盐区中心,到“东部沿海大粮仓”,再到地区能源保供“压舱石”,盐城知责、担责,尽责,担当是融入这座城市血脉的基因。

  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盐城全年降水充沛、温度适宜,以全国0.6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2%的粮食、1.64%的蔬菜和2.5%的蛋类,“上海人每吃四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盐城射阳”。

  既是“东部大粮仓”,也是为无数候鸟提供补给的“生命驿站”。

鸟儿栖息在东台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栖息地(2025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天气渐凉,流浪地球上最美丽的迁徒如期而至。全球九大迁飞通道中最繁忙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的重要驿站就在盐城黄海湿地。每年几百万只候鸟在此换羽、觅食后,又开启艰辛的生存飞行。

  国内首个人工候鸟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所在的条子泥,曾计划围100万亩滩涂。是要更多土地,还是为鸟儿留下足够的栖息地?盐城不仅主动停止湿地围垦,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保护与修复。如今每年吸引超过30万人次观鸟研学,“观鸟天堂”远近闻名。

  一生中最紧要的几步,往往决定人的命运,城市亦然。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对盐城至关重要;全球滨海论坛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能级。

  相较往届,今年论坛注重公众参与,组织国际观鸟嘉年华等民间活动,一系列公共知识产品也将发布,其中《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是滨海区域全球首份系统性评估报告。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9位,有长三角“绿野仙踪”之称的盐城,肩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使命,探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眼中有斗志,脚下有章法”,“苏超”赛场上,盐城队球员庞智超一度引起全国网友热议,这句评价,正是这座奋进之城的风貌写照。

  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风帆高悬、迈向深蓝,盐阜儿女期盼辛勤劳作后的又一次“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