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堂大思政课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实干报国——
江河入怀,青春奋斗正当时
10月12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启幕。
一代代河海水利工作者接续奋斗的故事,几代“红旗渠人”舍身忘我的奉献情怀,“刘老庄连”旗帜所彰显的忠诚与爱国,“苏超”赛场传递的拼搏和团结……这堂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的大思政课,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把初心、奋斗、责任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生选择,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唱响“爱国、青春、奋斗”的最强音。
把“治水兴邦”刻进青春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活动开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一番铿锵的话语,道出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治水记忆。
在国家治水史诗中,河海的身影格外瞩目。建校110年,30多万河海人像江河一样流向四方,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河海大学知名校友亲临现场,分享参与重大水利建设的奋斗感悟,激励学子践行至诚报国初心。
现场的大屏幕上,AI为5位河海校友重绘青春模样。鬓角染霜的“水利脊梁”和怀揣赤子之心的少年郎,两个“自己”相遇,追溯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更是一代代河海人“治水兴邦”的初心。
南水北调凭什么让水往高处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揭开了中国水利技术的“硬核密码”:面对南涝北旱的国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靠我国自主研发的13级泵站群,像给长江水搭了13层“电梯”。他给青年的箴言掷地有声,“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揣着信念追理想。”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钮新强则想起了大学“占座”的较真劲,“后来建大坝才发现,跟抢座一样,每一步都得扎实,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今,三峡大坝185米的高度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夜读不偷闲。”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的话,让众人眼中含泪。他回忆,12岁那年,家乡邻县黄河发洪水,村里分了50斤白面烙饼救灾,母亲连夜烙饼,却一口没让他尝,只说“这是救命粮”。那一刻,“长大了治好黄河”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高考时,他所有志愿都填了水利专业。后来,他所参与的古贤工程是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在一个个水利工程的护佑下,黄河终于成为长治久安的“幸福河”。
如今,奋斗的接力棒交到年轻一代手中。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校友缪薇说,江都水利枢纽就像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总开关”,只需轻轻“一拧”,长江水就能跨越千里,送到千家万户。
把“坚守”融进血脉
“唰——”当刘老庄连的战旗在现场展开,瞬间把气氛拉到了82年前的战场。今年九三阅兵时,这面旗帜曾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为什么这旗杆这么沉?”王宸一攥着旗杆,声音坚定,“因为战旗在,军魂就在。”他是九三阅兵战旗方队“刘老庄连”战旗擎旗手,也是刘老庄连现任副连长。
“战旗所指,就是前进方向。”他对着台下的青年高声问,“革命先烈的精神,你们忘没忘?”“不忘,不忘,永不忘!”整齐的回答里,是最坚定的传承。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红旗渠的故事,让全场观众红了眼眶。节目《人间奇迹》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林永健一人分饰三角,每个角色都带着“战天斗地”的劲:吴祖太是渠上第一个献出生命的人,把一辈子心血凝聚成一张红旗渠设计图;任羊成专管排除山崖上的险石,常年在半空中“飞来荡去”,被埋在石堆里16个小时还活着,腿断两回也没退;13岁的张买江在父亲牺牲后,背着包袱进了修渠队,渠建成后,又成为护渠人,一辈子守着这条“幸福渠”。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教师、95后李媛是第四代“红旗渠人”,她是原林县县长李贵的曾孙女。现在,她每天都向大家讲述着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出来的,这就是人间奇迹!”一声声铿锵的话语,激荡着青年学子。河海大学学生王成哲感慨,青年人应在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力量,面对任何挑战,都不服输,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把“责任”扛在肩上
长江边,总能看到江豚巡护员杨金海驻足眺望的身影。如今,他望向的不再是渔网的方向,而是江水中一闪而过的“微笑”——那是江豚弯弯的嘴角。
“以前江水越变越浑,我常望着江面发呆:不打鱼,我还能做什么?”杨金海的困惑,曾是许多长江渔民的共同难题。直到9年前,长江生态修复的号角吹响,号召渔民上岸转产的消息传来,他第一个报了名,成了一名江豚巡护员。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实施。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金海欣喜地发现:曾经难觅踪迹的江豚,如今有时一天能观测到十几头。它们追逐嬉戏的模样,成了长江最美的风景。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处处芦苇漂绿,草长莺飞……”朗诵艺术家陈铎和刘敏涛的声音响起,把全场的目光拉到这条奔腾的大江上。他们朗诵的《长江之歌》,满是对母亲河的热爱,“话说长江,不就是在话说中国吗?”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奔腾向前。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怀着深情,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前辈以水为笔,在太湖治理等工程中书写担当。未来,我将以先辈为楷模,将课堂所学化作护水之行,让青春随江河奔涌,为祖国安澜作答。”河海大学学生贾语卓感慨地说。
把“热爱”写在脚下
“我想要成为中国首名30岁仍能站上奥运赛场的女性游泳运动员。”奥运冠军张雨霏说,新的奥运周期里,她和教练团队一起打磨新技术。现在,她正为自己的新目标而努力,“不跃入水中,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游多远;不拼一把,怎会知道未来有无限可能?”这一番话,引发台下青年们的强烈共鸣。
在贵州榕江县,“村超”的故事同样热血。4个月前,这里经历了一场大洪灾,三分之二的县城被淹。县委书记徐勃记得,当时全国200多支救援队连夜赶来,爱心捐款、物资源源不断涌来。一个月后,“村超”的哨声又响了。“有人问‘村超’为什么冲不垮?因为它背后是众志成城的中国速度。”徐勃说。
“快乐苏超”全民参与、“燃”遍全网,江苏十三市“苏超”球队代表齐聚一堂,和学生热情互动,展现活力满满的幸福中国、快乐足球。盐城队17岁门将严子航刚结束“苏超之旅”。他的目标是考上河海大学足球专业,谈及未来,严子航眼神坚定,“足球总有输赢。明年我不仅要全力备战高考,还要继续参加‘苏超’,和球队一起拼出更好的成绩。”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讲述自己用200元钱开启的机器人梦。“对年轻人来说,找到热爱、持续学习更重要。”他告诉在场青年,“期待更多同学加入进来,用科技推动世界进步,一起点亮人类的新科技树。”
演员刘昊然结合《南京照相馆》和九三文艺晚会的参演经历,鼓励年轻人用平凡中的坚守和奋斗,汇聚激荡时代的洪流。
掌声热烈、共鸣如潮。青春的华章,从来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祖国的江河里、土地上,写在年轻人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奋斗中。(程晓琳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