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出台17条举措提振体育消费,“苏超”下一步将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支持地区、行业、校际间举办足球赛
上周六,泰州队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决赛中力克南通队,为这场现象级赛事画上圆满句号。截至11月1日,“苏超”共85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达22.2亿人次。11月4日,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以“苏超”为“体育+”样本,明确了赛事经济从“流量引爆”到“留量沉淀”的落地路径。
优化联赛运行机制,放大城市足球联赛效应
“赛事引流量、流量变消费、消费促发展”,这一核心逻辑贯穿江苏赛事经济发展始终。此次发布的《意见》,从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条、夯实赛事经济发展基础、强化赛事经济要素支撑5个方面出台17条具体举措,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应,着眼于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让体育赛事真正成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意见》指出,持续办好全省城市足球联赛,优化联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放大城市足球联赛效应。支持因地制宜举办地区、行业、校际间的足球赛事,精心办好“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
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依托“苏超”积累的赛事经验,江苏将着力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
“一超”,即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这一超级品牌。《意见》明确要“推进联赛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统筹商务开发,将其打造成“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多强”,是指在做强足球联赛的同时,大力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并积极引进培育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形成“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矩阵。
“全面开花”,则体现在赛事类型的广泛覆盖上。从水上运动、航空飞行等精品户外赛事,到“村BA”、飞盘、桨板等大众特色和潮流赛事,《意见》均予以鼓励和支持,推动各类赛事活动百花齐放,让体育赛事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让赛事热度化为消费活力
丰富的赛事供给,最终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意见》在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上做足文章。
《意见》进一步鼓励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第二现场”,并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使赛事活动本身成为消费的目的地。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品美食”等主题活动,实现“特色赛事+苏新消费”的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每年将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张海涛介绍。
《意见》推出一系列消费促进政策,如鼓励各地放大票根经济效应,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消费满减活动,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以及特色文旅项目,推出文体旅套餐。降低群众参与门槛,让赛事热度直接转化为消费活力,并特别提出要“分级分类测算体育赛事所需安保力量,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发)票数量”,这些务实举措将直接增加优质赛事的市场供给,释放观赛消费潜力。
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赛事经济的价值,更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强力拉动和融合赋能上。《意见》突出“拓链条”,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发展。《意见》提出,“十五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出10个以上省级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现“赛事+文旅”成效。他表示,将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发展,使赛事活动成为引流枢纽,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全链条消费。
我省已初步形成苏州户外运动服装、昆山自行车、淮安蹦床、扬州户外用品等体育产业集群。张海涛表示,《意见》明确将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户外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等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并助力更多体育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黄娴)

